2013年讓我們不輕松,放苗、排塘、再放苗的怪圈依然縈繞。面對現在的對蝦養殖環境,我們應該并有必要對自己原有的養殖技術進行一些有效調整。筆者現將有效應對當前養殖形勢的方式方法及經驗加之總結介紹,希望能為廣大對蝦養殖戶提供一些開拓思維的素材。
一、“鹽度曲線”理論
去年南美白對蝦老化養殖池塘多,會出現養殖不佳的情況。基于這種養殖形勢,某養殖客戶也自行總結了對付惡劣養殖環境的方式現分享如下:
該客戶養殖池塘條件一般為5 畝左右的土塘,但其取水方便,海水淡水都較為充足,周圍養殖較少,很難產生塘塘之間的交叉感染情況。該客戶應對目前養殖狀況的方法除了一般的調水、底改做法外,最大亮點就是在整個養殖過程中鹽度的把握。
養殖前期,池塘經消毒后進15‰海水1.2 米左右,一次進水保持20 天左右不排水,目的就是降低1-7 天放苗的危險系數。肥塘、放苗,然后在蝦苗完全適應養殖水體后(大概15 天左右),開始逐漸注入淡水對養殖水體進行淡化,此步需要保證在30 天之前淡化至3‰左右。淡化至此鹽度的目的就是應對30-40 天左右的對蝦生理生長的又一危險期。此期不但要保證水體鹽度,還要保證飼料的質量和足夠的供應量,調好水質,保持清爽。做好以上兩步順利保證度過對蝦養殖前期排塘的情況。
考慮到對蝦生長蛻殼等一系列生理活動對鈣的需要,及始終避免海區藻類群體對對蝦養殖的影響,需要在度過30-40 天危險期后進行海水注入,調整池塘鹽度。經驗表明,后期養殖水體鹽度保持在7-8‰左右時較為理想。此鹽度不但不會造成水體鹽度不夠對蝦蛻殼固殼困難的問題,還能屏蔽海區中正常藻類的生態形式減少時對對蝦的影響;并且海水的注入也可以根據池塘的藻相情況協同進行,有利于藻相的把握。通過此種及其它方式的運用,在周圍排塘空塘等嚴重的情況下,對蝦依然穩定生長。現已50-60 頭左右,預計產量約2600 斤/ 畝左右。
經典做法:根據對蝦生長不同時期,全程把握養殖水體鹽度變化:放苗15‰→前期(20-30 天之前)3‰→中后期(40 天以后)7‰ -8‰。需要條件:池塘有方便和安全的海水和淡水取水來源。
二、“過程清底”理論
2011 年初,海南樂東昌化區域出現一定的排塘情況。問題池塘多為放苗10-40 天之間,所出問題的蝦體沒有典型疾病的征兆,僅有肝胰腺出現發黃糜爛等情況。蝦塘共同點多有水難肥,不宜把握,蝦上料較慢,部分底部出現嚴重的“青苔”(水綿),問題發展較慢等癥狀。針對問題的解讀,眾說紛紜,各有側重。有的說是弧菌病,有的說是病毒病,有的說是赤潮……
聯系現階段氣候的變化,清底理論得到了現實當中的檢驗。其表明,該問題的誘因就是反復無常的天氣變化,導致養殖過程中難以肥水,肥后水體難以維持易倒藻,使得在養殖過程中出現不斷肥藻、倒藻的特殊怪圈,最終使得池塘底部出現厚厚的一層死亡藻體。隨著氣溫的上升,其死亡藻體層會出現厭氧分解,釋放出大量的有毒物質。如果該層在部分分解表層被打破后,上浮水表面的只要及時清除問題不大。但如果出現該層物質無法上浮,有毒物質緩慢釋放的情況,池塘出現排塘的幾率異常高。再者氣候的異常變化也可引起海水當中整體藻相的變化,使得鞭毛藻等有害藻類大量滋生。這種情況也加劇了問題的發生。
還有部分池塘出現大量“青苔”滋生。“青苔”的出現多是因為池塘進水過早。“青苔”有了一定的孕育時間,放苗前的肥塘更是為青苔的快速生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在“青苔”爭營養、溶氧,遮光線等的影響下,池塘中的藻類難以生長。隨之出現肥塘塘不肥,繼續肥塘的一個怪圈。最終出現“青苔”的旺盛生長和藻類饑餓死亡的情況。同上,多次的肥塘,多次的藻體死亡沉淀,使得池底出現了厚厚一層有機污染層,為對蝦的生長帶來了非常嚴重的隱患。“青苔”的存在也影響了對蝦對飼料的攝食。長期持續積累就會出現嚴重的對蝦疾病和死亡,最終導致排塘。
而針對此種問題的處理措施應及時跟蹤觀察,及時清除底污。清除底污的方式可分為兩種:生物方法與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就是發現養殖池塘底部有大量藻體死亡層后,及時向池中潑灑改良底質的有益菌群。快速分解沉淀物表層膜,打破底部污物的整體性,目的是促進其分解,快速上浮。然后及時潑灑腐植酸鈉等絡合物絡合沉淀污物,從底部排出,或人工將其撈出清除干凈。底污沒有了,隱患不見了,對蝦養殖自然也就無憂了。
另一種物理方法是人下池塘使用推耙或其它工具將厚厚的底污層推碎,打破其本身的整體性格局。然后潑灑腐植酸鈉等絡合沉淀用藥物,將浮起的污物沉淀至池底,并及時開閘排出。同樣污物排除了,威脅也就沒有了。養殖自然也就穩定了。這兩種方法在實際運用過程中都見到了確切的效果。如果有同種情況的池塘,此種方法值得一試。
經典做法:觀察天氣變化,及時了解池底情況。發現有機污物及時清理,防止隱患暴發。方法有二:一是生物活菌分解和清除;二是物理介入,打破有機層格局,清除污物。
需要條件:池塘最好為膜底或泥沙底質,人員肯吃苦。
三、“封閉”理論
這兩年養殖情況不佳,大家感到水難調,藻難肥,底難控。出現這些情況主要是海區因生活和養殖污水導致的富營養化。海洋水體本身營養元素缺乏是其生態體系發展的瓶頸,由于營養的缺乏,其水體內的生態體系較為簡單或根本沒形成系統的生態體系。所以原有海水直接或沙濾后即可被納入養殖池塘,通過人為定向的肥水即可形成對養殖動物有利的生態體系,甚至在整個肥水和調水過程中水體也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而是所有生物一起生長。對養殖動物有用的就被養殖動物所利用,沒用或起負面影響的就會在達到一定程度——影響養殖動物之前,可通過換水或調水而無法繼續發展。這樣就形成一個可控的、對養殖動物有益的生態條件,即做到養殖水體的生態條件由簡單到可控,并且養殖的情況良好。
海區海水受到富營養化污染之后,擺脫了生態發展瓶頸,形成一套比較成熟的生態體系,尤其是藻類和微生物體系。池塘中所納入的海水或咸淡水不光是海水,還有海區的水體小生態體系。一經肥水,水體中的生態體系會由復雜變得更為穩固,更加完善。但往往水體中會有某些原有體系生物,不能被養殖動物所利用或有一些負面影響,而無法為養殖動物提供一個較好的養殖環境。結果就是原有養殖技術(肥水、調水和控制藻相等)一邊進行,水體生態體系則反方向發展,養殖動物受到的影響會越來越大,直至養殖失敗。原有的養殖技術體系就如走進了死胡同,同樣的技術方法卻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結果。這讓養殖朋友們感到無法接受。
這就是“封閉”理論實施的客觀基礎。通過消毒和黑暗處理將水體中的生態體系打破,將其模擬回到海區富營養化之前的狀態,即人為的在海區及池塘之間形成一個“封閉墻”。通過這樣的做法,養殖人員對所納入的水體就比較熟悉,自身原有養殖技術的實施也比較得心應手。
經典做法:對海區引入的海水進行消毒和黑暗處理,打破原有水體生態體系。人為營造適合于養殖技術開展和養殖動物適宜生長的水體環境。需要條件:養殖面積較大,有專門的消毒蓄水池,敢于技術和資金投入。
南美白對蝦現已成為海水養殖的主要品種,養殖也已開展有10 多個年頭了。產業在不斷發展和完善,但對蝦養殖的環境卻在不斷惡化,有生活污水污染的原因,有南美白對蝦養殖自身污染的原因,有氣候的原因,也有池塘老化的原因。總之,南美白對蝦養殖成功的困難在逐漸提高。而若我們的養殖技術穩步不前,原有養殖思維不轉變,那等待我們的就只能是怨天怨地的失敗痛楚。
不進則退,不論原因如何,只要養殖朋友能把握養殖困難,不斷督促自己提高養殖技術應對局面,時時刻刻都將走在客觀條件改變步伐的前頭。
一、海鷗島養殖概況
海鷗島位于廣州番禺區東郊,石樓鎮東部,地處珠江入海口,由珠江沖擊而成。面臨獅子洋,為珠江主航道和蓮花山水道所環繞,是一個典型的內河島。
海鷗島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島,水產養殖占較大比重,水產養殖面積共有2.2萬多畝,其中南美白對蝦精養土塘約8000畝。
二、蝦病概況
海鷗島的對蝦養殖多采用先集中標粗蝦苗,達到一定規格后分塘再養。這種模式可以縮短養殖周期,進行多造養殖。2011年上半年,海鷗島對蝦養殖病害嚴重,發病高峰期集中在4-5月份,60%的蝦塘發生病害,30%蝦塘全軍覆沒,需要重新清塘放苗。部分蝦塘出現多次排塘多次放苗的嚴峻情況,給養殖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春節前后放苗的溫棚蝦塘,大部分是在4月份上旬氣溫上升時,溫棚膠膜被拆后發生的病害。這批蝦一般都達到50-70尾/斤的上市規格,若養殖戶能夠在蝦出現病害后及時出售,不會損失很大,但也幾乎沒有利潤。
3月初放苗的蝦塘損失最大,這批蝦在養殖了30-50多天,在標粗苗分塘后的1-2天內發病。發病高峰期,大多數蝦的規格在80-120尾/斤,未達到上市要求,只能超低價格處理或直接排塘。這批蝦塘在已使用了大量的水質、底質改良劑等漁用物資并投喂了部分蝦料的情況下卻無蝦可賣,虧損嚴重。
三、發病原因分析
1、惡劣天氣:春節后天氣晴朗少雨,非常干旱,春節干旱氣溫卻比較低,蝦塘水溫沒有升高,一直徘徊于18℃左右,往年同期,對蝦迅速生長的季節沒有在今年表現出來。對蝦延長了幼蝦期生長時間,蝦長時間沒有蛻殼,往往容易出現病害。進入4月份后,天氣急轉直下,經常下大雨,時間短,但是非常頻繁,出現很多次的“白撞雨”,管理上稍有不慎,蝦就很容易出問題。
2、不良蝦苗:據了解,今年親蝦普遍有孵化率低,出苗少,生長不理想等現象。粵西、海南、廣西等地均出現放苗了十幾天就排苗的現象。海鷗島情況亦差不多,蝦苗質量不佳對今年的對蝦養殖影響較大。
3、盲目管理:今年海鷗島出現了很多新的養蝦戶,90%都是從養魚戶中轉過來的。養殖管理上,他們還停留在四大家魚的養殖經驗總結中,沒有經過科學養蝦實踐和技術指導,在投苗、喂料、水質管理等方面出現很多不規范操作,直接影響了養蝦的成功率。
四、蝦病主要類型、癥狀及解決方法
1、應激性紅體:往往由于氨氮、亞硝酸鹽等有毒物質超標中毒或引起強應激,導致紅體、游塘、軟殼,然后死亡。對于這種情況應該采取降氨氮、亞硝酸鹽的方法,現在市面上有許多急降的藥物,本人采用的卻是慢降的方法,養殖成功率非常高,主要措施是上午潑灑底凈,凈化水質,下午干撒粒粒氧,第二天上午潑灑光合菌,下午繼續干撒粒粒氧。粒粒氧連續使用四天,增加底部溶氧。降下來后,及時使用聚維酮碘消毒劑消毒水體,防止細菌繼續感染。
2、病毒性紅體:由于感染桃拉病毒引起對蝦爆發性紅體、死亡。此病發病快,死亡率高。現在對于這種病還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法,重在預防。出現早期可以使用聚維酮碘消毒水體,阻止其擴大蔓延,輔以內服三黃粉等中草藥,加上高穩維生素C等,提高對蝦的免疫抗病力,5天一個療程。出現晚期沒有很好的方法,如果夠規格上市,今年價格好,清塘上市還可以減少損失,太小的話可以排塘及時操作第二批苗比較實際。
3、白斑病:由于感染白斑病毒引起發病,重要表象為頭胸甲出現白色斑點,易剝離。這種情況早期可以使用潑灑茶麩的方法使其退殼,然后使用聚維酮碘消毒,輔以內服三黃粉等中草藥,加上高穩維生素C等,提高對蝦的免疫抗病力,5天一個療程。這種方法今年針對單一白班病早期效果非常好,對于后期或并發其他病害的情況下效果不佳。
4、黑鰓病:感染弧菌后出現兩側鰓絲發黑,一般使用二氧化氯或苯扎溴氨溶液后能夠解決。輔以內服三黃粉等中草藥,加上高穩維生素C等,提高對蝦的免疫抗病力,5天一個療程。
5、偷死病:出現不明原因的死亡,發展慢,日死亡率不高,但是不停止,持續不斷,最后累計也會死亡很多。今年本人采用干撒高氯片的方法取得一定的效果,主要是將塘底的死蝦病菌消除,防止蔓延擴散,輔以內服三黃粉等中草藥,加上高穩維生素C等,提高對蝦的免疫抗病力,5天一個療程。這樣做之后,偷死明顯減少。
五、成功經驗總結
在上半年蝦病多發的情況下,海鷗島部分蝦農養蝦成功,據悉主要有三條經驗:
1、水質調節:消毒一定要徹底,特別是培水放苗前的水體消毒工作,一般使用二氧化氯、二氯異氰尿酸納粉、三氯異氰尿酸粉等。藻類要培育少量多次使用,水質穩定后放苗才能獲得成功。
2、苗種選擇:一定選擇優質、信譽好的苗廠。蝦苗選擇要健康、活力好、整齊、逆水性好。放苗后,及時使用潑灑VC或先得“強力護苗寶”,這樣可以提高蝦苗的成活率。
3、科學管理:持續高溫,PH較高時,使用“排毒養水寶”等有機酸解毒,同時注意使用“調水王2號”等有益微生物調節水質,保證水質嫩爽;持續陰雨或暴風雨等極端天氣,要及時使用“風雨安”處理水質,提高水體溶氧,提高對蝦的抗應激能力。時刻注意蝦的變化和吃料情況等,每個月定期5-6天,投喂“好胃口”等調節腸胃的復合植物提取物,保證腸道健康,促使消化吸收。